2025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,今年主题为“支持母乳喂养,呵护健康未来”。母乳作为婴儿量身定制的“生命之泉”,不仅是普通宝宝的营养首选,对特殊状况下的婴儿更是不可或缺的“健康守护符”。
一、母乳喂养的优势
母乳的优势远不止于基础营养供给,对术后或特殊体质婴儿而言,更是兼具营养、免疫与修复功能的“多功能守护液”。
- 精准适配的营养供给:母乳中蛋白质、易吸收脂肪与乳糖的黄金配比,能适配术后婴儿脆弱的肠胃功能,避免消化负担,为身体恢复提供温和且全面的能量支持。
展开剩余68%- 构建免疫防线的“液态黄金”:初乳中富含免疫球蛋白(sIgA)、乳铁蛋白等活性物质,可在婴儿肠道表面形成保护屏障,有效阻击病原体入侵。世界卫生组织已明确证实,母乳喂养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等重症的发生率,这对术后高风险婴儿尤为关键。
- 促进愈合与安抚疼痛的双重作用:哺乳时的肌肤接触结合母乳中的天然镇痛成分,能有效缓解术后婴儿的不适与疼痛,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安抚奶嘴。同时,母乳中含有的表皮生长因子和长链脂肪酸,可直接助力伤口愈合与脑神经发育,加速婴儿康复进程。
二、针对外科特殊婴儿的母乳喂养策略
面对术后暂不能正常进食的婴儿,早期微量喂养是关键。每次仅0.5ml-5ml的母乳口腔护理(初乳口腔免疫治疗,将富含免疫活性成分的新鲜初乳涂抹或滴注在新生儿口腔颊黏膜)或管饲喂养(经胃肠管实施肠内营养,最常用的方式是经胃管喂养,还包括经十二指肠或空肠置管等喂养方式),即可温和唤醒肠道功能,预防并发症。母亲需严格按医嘱每2-3小时吸乳一次(含夜间),确保泌乳量。
特殊状况下的喂养方案:
-唇腭裂婴儿:借助直立哺乳姿势或特制奶瓶辅助喂养;
-消化道术后婴儿:严格遵循医嘱喂养计划,母乳为首选;
-早产/低体重儿:母乳(特别是捐赠母乳或强化母乳)是预防严重并发症(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)的关键,需要更频繁的喂养或通过胃管持续喂养。
当母婴分离时,母亲需用医用吸乳器24小时规律吸乳8-12次,配合温热敷按摩提升效率。婴儿状况允许时,“袋鼠式护理”(肌肤接触)能双向稳定母婴状态,促进泌乳。
喂养时需确保婴儿大口含住乳晕,听到规律的吞咽声为宜,避免仅含乳头导致的“啧啧”声(可能提示含乳不当)。母亲可选择摇篮式、侧卧等舒适姿势。判断喂养效果可观察婴儿精神状态、每日排尿次数(≥6次为正常)及体重增长趋势。
三、破解新手父母困惑
-宝宝术后吮吸无力,很快就入睡,是母乳不足吗?这是体力消耗的正常表现。可在婴儿清醒时尝试喂养,关注其排泄与体重变化更关键。
-黄疸需停母乳? 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需停止喂养,病理性黄疸需遵医嘱治疗同时仍可哺乳。
-母亲感冒发烧,还能继续哺乳吗?哺乳可传递保护性抗体,佩戴口罩、洗手即可。多数常用药不影响哺乳(用药前请咨询药师)。
-使用奶瓶后,宝宝拒绝吃母乳了。 过早频繁使用奶瓶易致婴儿拒乳,可尝试特殊喂养器具过渡。
发布于:北京市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