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四周时间里,我看到了雄伟的黄鹤楼,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感受了千年历史文化。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,分享给家人朋友,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、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。”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学生Ahmed Kabel在我校举办的中英青年文化沙龙活动上,开心地分享着他在中国研学时的感受。
展开剩余85%7月以来,来自巴西、阿根廷、英国、俄罗斯等国近70名国际学生,来我校开启暑期研学之旅,通过汉语学习、文化讲座、文化体验、实地参访等形式,感受中文魅力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!
参访活动中,在黄鹤楼、黎黄陂路、湖北省博物馆、桥梁博物馆、武汉城市规划展示馆、长江文明馆……,学员们全方位感受了“大江大湖大武汉”的城市发展脉搏。奔赴宜昌、十堰、北京等地,学员们在壮丽山水间实地触摸千年华夏文明的核心印记。
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(武汉)测试示范区,来自巴西的大卫(David Pacheco)体验无人驾驶小巴后,一脸惊喜地走下车,表示既舒适又安全。他说,“在巴西的大城市,交通非常拥堵,我相信无人驾驶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公共交通压力。我非常期待这项技术可以推广至全世界。”
01
学术实践:探索专业领域
实践活动上,学员们积极参加智慧楼宇和索尼项目实践,将理论与实践结合,探索科技与速度。
02
文化沙龙:中外互通共融
研学期间,学校还举办了“中文+X=X+中文”中外青年沙龙、“家住长江边”中英青年沙龙等活动,邀请政府、企业、媒体代表与学员们面对面,共探“中文+”赋能新机遇。
▲ 部分文字来自“武汉外事”
作为唯一一位阿根廷代表的罗克丽(Clara Rosconi)用中文激动地说:“不要再说中文是我们的‘未来’了,它就是我们的‘现在’。”罗克丽(Clara Rosconi)多年前就在当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,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。“我建议每个人都去学习中文,这样才能掌握世界发展的密码。”
这场由语言牵线、青年主导的融合探索,为武汉、为中国,也为世界播下了理解与合作的种子。当不同肤色的青年,以中文为舟,共同驶向“X”所代表的广阔未来时,一个更加互联互通、创新共享、文化交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图景正愈发清晰。中文之“热”,终将汇聚成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时代暖流。
来源/国际交流与合作处
审核/刘怀元 监制/宋韧
发布于:北京市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