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较李世民对待李建成儿子的残酷手段,朱棣对于朱标后代的处置显得较为宽容。然而这种宽容并未带来安宁,朱标的孩子们依然在四叔的严密看管下,生活充满变数。朱棣对他们实施的种种刁难,从未停止。
电视剧《山河月明》中,朱棣与朱标兄弟关系非常密切。朱棣始终敬重这位优秀兄长,靖难之役取得胜利后,他跪在朱标的灵位前,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痛哭。
历史上,关于朱标和朱棣关系友好的记录十分稀少。或许,朱标还健在的时候,朱棣就已经对皇位动了心思。
蓝玉曾经北征后,向朱标告发了朱棣的情况,燕王在北京,颇受百姓爱戴,很多人认为他有做皇帝的气度,而且我听闻占卜的人说,燕王所在的区域显现出帝王般的征兆。
朱标却没当一回事:燕王侍奉我,非常恭敬。
一位高级将领,可以向皇储抱怨藩王的不是,这也揭示了,他们兄弟之间,那种细腻而敏感的联系。
一不小心,就会失去平衡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玉表示自己的看法跟上面的一样,他还说,从自己观察来看,燕王治理国家的时候,对待民众很平静,没有打扰他们,得到了军民的信任,大家都认为他有做君主的气度,他担心这些话传到上面去,会让殿下的宠爱减少,他还听说占卜的人说,燕地有天子般的征兆,殿下应该仔细考虑这件事,太子说,燕王对我非常恭敬谨慎。
展开剩余93%然而,朱棣与朱标兄弟间的情谊怎样,只要朱标还健在,朱棣最多只有些念头,却绝对没有勇气去实施。
毕竟,朱标的地位稳如泰山。
朱标与朱元璋相继离世后,朱允炆削减藩王势力过度,致使朱棣的处境岌岌可危,他最终决定冒险反抗,并且成功夺取了帝位。
朱棣登基之后,对这个大哥,一点都不客气。
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后,便将朱标追谥为“孝康皇帝”。朱棣对此并不认可,于是将朱标的身份降为懿文皇太子。
倘若没有朱元璋亲自拟定懿文皇太子的谥号,朱棣或许根本不会同意维持。
吕太后,即朱标的配偶,朱允炆的母亲,其身份也被贬低为“皇嫂,以及已故的文太子妃”。
自那以后,便再也寻不到有关吕太后的文字记录了。不清楚她最终是安稳离世,还是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建文初期,曾将懿文追封为孝康皇帝,并设置兴宗庙号,打算在太庙中举行祭祀仪式。然而礼官们查阅古代典籍后发现,这种做法与礼制不符。于是决定让懿文安葬于陵园,保留懿文皇太子的原有谥号,每年按照常规礼仪进行祭祀。
朱棣对朱标本人尚且如此,对朱标的子女,自然是好不到哪去。
朱标总共生有五个男孩,四个女孩。他的大儿子朱雄英,在朱标还活着的时候,就不幸去世了。
其余孩子,按年龄逐一分析,朱棣如何对待他们。
一、朱允炆:本人下落不明,次子被囚禁半生
朱允炆,是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。
他母亲原本只是个妾,他前面有个嫡出的哥哥,后面有个嫡出的弟弟,论皇位继承,他根本没份。
然而,朱标尚未满一岁,他的原配妻子就离世了。朱标没有续娶,反而做出了不同以往的决定,将朱允炆的母亲立为正宫。于是,朱允炆的身份发生了转变,他成为了朱标的第二个儿子。
他六岁时,朱标的第一个儿子朱雄英离世。朱允炆因此变成了朱标名正言顺的大儿子,也变成了朱元璋的嫡系孙子。
等到朱允炆年满十六岁,朱标也离世了。按照旧例,若太子去世,皇帝通常会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,而不会册立年纪尚轻的皇太孙。
然而,为了维护礼仪制度,并且因为对朱标的喜爱,朱元璋不遵循常规做法,直接让朱允炆成为皇太孙,从而断绝了其他儿子的希望。
朱允炆,因某种机缘巧合,接替了明朝的皇位。朱元璋离世之后,他担任了明朝的第二位统治者。
作为一个皇帝,朱允炆的手段实在是太稚嫩了。
他即位后,轻率地削弱了藩王势力,致使朱棣起兵反抗。本应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他,却意外败给了全力一战的朱棣,仅仅四年间,朱棣便攻陷了南京。
绝望之际,朱允炆在南京的皇宫,点燃了一场大火。
朱棣昭告天下,在大火后的皇宫里,找到了朱允炆的尸体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整个宫殿随即自燃起来。皇上看见宫里冒烟,赶紧派宦官去灭火,但到了那里已经来不及了。宦官从火堆里取出了尸体,回来报告皇上。皇上哭着说,果然如此,这难道是傻子吗!
然而,后来众多人却认为,事情并非如此简单,朱允炆肯定是从那场火灾中成功脱身,并得以幸存。
就连后世编纂史料的人,都不相信,他真的葬身于这场大火中。
《明史》说,朱允炆穿上僧袍,扮做和尚,逃走了。
《明史纪事本末》说,他是从皇宫的一条水沟逃出去的。
在民间,关于朱允炆的下落,更是衍生出了很多个版本。
有传言称,他在浙江东明寺落发为僧。他亲手栽种的木犀,现在依然散发着芬芳。
有传言称,此人在江西三清宫担任道人职务,三清宫内所有的260块石雕作品,均由他负责建造而成。
有传言称,他登上了船只,远赴海外他乡。郑和出海远航,目的就是为了探寻他的下落。
众多的民间传说,还热衷于让他和朱棣的后人和解。
清朝初年的《纲鉴易知录》,就记载了这么一件逸事:
朱棣的曾孙朱祁镇即位后,一位年迈僧人现身宫廷,声称自己就是建文帝朱允炆
然而官员们一瞧,那和尚起码已经八十高龄了,至于朱允炆倘若健在,也才六十上下,岁数实在不符。
不用说,这肯定是假冒的。
原先以为这件事情就此了结。谁知,没过多久,又遇到了一个和尚,他也去见了朱祁镇,并且声称自己就是朱允炆。
这个和尚看起来60多岁,这一次,年龄对上了。
朱祁镇召来御苑中的年长内侍,请他指认,看那个人是否为建文帝,内侍仔细观察后肯定地说,确实就是那个人。
当前明朝的君主已经更换了三位,国家大局已经稳固。再者说,作为孙辈的朱祁镇,与朱允炆之间并无什么积怨。
因此,朱祁镇非但没有惩治那位年迈的僧人,反而让他继续居住在皇宫之中,并且负责照料他的晚年生活直至他去世。
朱允炆的经历,颇为丰富。他究竟是殒命于烈焰之中,还是侥幸脱身。倘若他真的离开了,最终流落何方,至今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谜团。
但是,无论他是生是死,在朱棣的官方宣告里,他必须死。
只有一个死去的朱允炆,才不会威胁到朱棣的地位。
而朱允炆的两个儿子,则各有不同的命运。
长子朱文奎,确定成为皇位继承人。在南京皇宫遭遇火灾时,与父亲同时下落不明,随后被朱棣宣布离世。他的最终下落,如同朱允炆的命运,至今仍是历史悬案。
朱棣即位时,朱文圭尚年幼,仅两岁,被拘禁于凤阳,长期囚禁,历经五十余载。朱祁镇释放他之后,他甚至不识牛马为何物。
父子三人,只有朱文圭一人的结局,是确凿无疑的。
二、朱标的另外3个儿子:死得不明不白
朱标共有四个儿子在靖难之役时存活下来,其中朱允炆是其中之一,另外三个分别是朱允熥、朱允熞、朱允熙。
1、朱允熥
朱允熥,是朱标和原配太子妃的第二个儿子。
相当一部分人觉得,朱标的长子朱雄英离世之后,他才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。
为什么朱元璋没有选择他,而是选了朱允炆?
有传言称,他的伯祖父是蓝玉,朱元璋忌惮外戚势力膨胀,因而挑选了朱允炆作为继承人,此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背景。
有传言称,他母亲在他出生的月份离世了,据猜测是生产时遭遇意外,他的身体状况或智力水平或许存在异常。
有传言称,朱标身体状况恶化时,朱允炆整日整夜不间断地照料,这让朱元璋深受感动。
不管怎样,朱允熥没有因为朱标原本妻子的儿子身份,被封为皇太孙,而是依照皇太子一般儿子的规格,被封为郡王。
朱允炆登基之后,朱允熥被封为吴王。
这个称号是朱元璋尚未称帝时的名号,非常显赫。由此可见,朱允炆对这个兄弟,确实另眼相看。
朱棣即位后,年方二十五岁的吴王朱允熥,被贬为广泽王。数月之内,朱棣又以“无法辅佐兄长”为由,将其废黜为平民,并囚禁于凤阳。
一关,就关了14年,直到他去世,时年39岁。
据文献记载,朱允熥离世那一年,有个人假称朱允炆尚在人间,意图发动叛乱。此消息散布后没过多久,朱允熥就突然去世了。
是否正常死亡,只能自由心证了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允熥先受封为吴王。后来,继位的皇帝刚登基时,将他的封号调整为广泽王。因为他犯了错,被剥夺了爵位,降为平民。最终,他去世了。
2、朱允熞
朱允熞,是朱允炆的同母弟弟。朱棣登基的时候,他只有18岁。
年纪虽然轻,但并不影响朱棣以无法辅佐兄长为借口,将他贬为平民,关押在凤阳。
他去世那年,只有30岁。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死因。
《明史》:衡王允熞,是兴宗的第四个儿子,在建文元年受封为王。后来成祖将他降为怀恩王,让他居住在建昌。他和允熥一同被召回,被囚禁在凤阳,分别去世。
3、朱允熙
朱允熙,是朱标最小的儿子,朱允炆的同母弟弟。
朱棣即位之初,年龄尚不足十二岁,确实年幼。他并未责备对方未能妥善辅佐兄长,因而没有将其废黜为平民,只是将他降为敷惠王,允许他与母亲一同迁居到朱标的陵寝附近。
朱棣在两年后,又将他人改封为瓯宁王,但并未允许其前往封地,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南京,世代负责供奉懿文皇太子朱标的祭祀,主要是出于不忍心见到朱标无人继承祭祀的考虑。
在这里,倒是看出了朱棣对兄长的一丝温情。
不过,两年的时间之后,朱允熙的宅邸无故遭遇了一场火灾。朱允熙虽然侥幸从火海中脱身,但由于受到极大的惊吓,没过多久便与世长辞,终年十六岁。
这场火灾,疑点重重。
倘若归咎于朱棣,他似乎并无缘由要如此处置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,毕竟朱允熙的两个兄长,即便被拘禁在凤阳,此时仍安然无恙。
如果说不是朱棣干的,好好一个王府,为什么会“不戒于火”呢?
《明太宗实录》:某夜府邸失火,王受惊倒地,过了许久才苏醒,皇上派遣医官紧急诊治,最终病重去世,终年十六岁。
三、朱标的4个女儿:红颜薄命
史书上说,朱标有4个女儿。
然而文献中明确提及的,仅限于三个。其中,朱标的第三个女儿,具体名字无从查证,受封的爵位也失传了,出生和去世的年份同样没有记录,缺乏可依据的资料。
其余3个女儿,可以说是红颜薄命。
1、江都公主
江都公主,是朱标的长女,生母不详。
史籍未载其诞生之年,据其婚配之期估算,她当为朱允炆的姐妹。
朱元璋生前,江都公主已与驸马耿璿结为连理。耿璿家父,乃明朝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将领耿炳文。
靖难之役期间,江都公主的丈夫耿炳文担任统帅,起兵反抗朱棣,但最终遭遇挫败。耿炳文随即改变策略,选择固守城池,避免与朱棣展开正面交锋。
朱棣见攻打城池进展不顺,只得选择撤军,战斗主导权再次落到耿炳文手上。
然而,朱允炆等不及了。他派出李景隆,替换了耿炳文父子。
在李景隆的千里送人头之下,朱棣成功攻破南京城。
面对胜利者朱棣,耿炳文父子并没有反抗。
然而,耿炳文作为朱元璋的早期重要辅佐人员,身份地位特殊,耿璿则娶了江都公主,成为朱标的亲家,同时也是朱允炆的姐夫。
纵使不反抗,也不愿意为朱棣效力,一直称病不出。
这是朱棣不能忍的。
没过多久,就有人向朱棣告发耿炳文谋反,耿炳文感到非常为难,最终选择了自尽身亡。
耿璿也被牵连,被连坐而死。
此时的江都公主,已经被朱棣降为江都郡主。
兄长失去了国土,下落不明,驸马也被害死了。年纪轻轻的江都公主,没过多久,就因忧愁和悲愤去世了。
《明史》:永乐初,称疾不出,坐罪死。主复降为郡主,忧卒。
2、宜伦郡主
宜伦郡主,是朱标的次女。
她的生平,相关资料非常匮乏。照常理推断,朱允炆即位后,应当会赐予她公主的称号,然而文献中仅提及朱棣授予她的名分:宜伦郡主。
她在永乐十五年下嫁锦衣卫百户于礼,并生了一个儿子。
史书未载其诞生之年。纵然她是在朱标离世之年降生,永乐十五年时,已届二十六岁之龄。
在明朝,这个结婚年龄,实在是太晚了。
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,她在永乐朝的待遇,并不好。
朱棣将她册封为郡主之后,又安排她出嫁,可见,这样的礼遇,应该还算可以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懿文皇太子次女获封宜伦郡主,朝廷委派锦衣卫百户于礼担任中奉大夫,并任命其为宗人府仪宾,此举是为迎娶该郡主做准备。
3、南平郡主
南平郡主,是朱标最小的女儿。
她的记录,比宜伦郡主要稀疏得多,宜伦郡主的头衔,也是在她离世之后,才被追认的。
她出生于朱标离世的那一年,活到离世时,年龄至少达到二十一岁,却始终没有结婚。
这在明朝,也是晚婚的了。
这待遇,实在说不上好。
《明太宗实录》:懿文太子的第四个女儿去世,朝廷赐予祭祀,追封为南平郡主,命令工部负责安排丧葬事宜。
写在最后
如果对比李世民,那么,朱棣对待朱标的子女们,简直太好了。
终究,李世民将李建成的后代全部消灭干净。相比之下,朱标的孩子们,有的被剥夺身份沦为平民,关押在牢中,有的则未能获得应有的对待,然而,他们至少都还存活下来。
即便其中有几人死得不明不白,也是在很多年以后了。
然而,假如论及朱棣对他们的优待程度,能否获得标准的亲王礼遇,情况并非完全如此。
朱棣对他们的“好”,也就仅限于没有立刻要他们的命了。
可是想想他们的特殊身份,似乎也合情合理。
你觉得呢?
发布于:陕西省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