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雇佣兵数量突破8000人,来自72个国家的战士涌入前线,俄罗斯则突然宣布解除部署中程导弹的自我限制,全世界再次被这几项消息惊醒。
事实很难让人冷静,俄乌冲突已如失控机车,一路狂飙,没人知道终点在哪。
乌克兰的士兵都拼命死撑,俄罗斯则几乎毫无保留地推翻冷战残余的规则,现如今,局势一夜游离于更危险的边缘。
在乌克兰前线,每一条壕沟都是血与泪的见证。
如今,那里不光有乌克兰本国士兵,还有意大利、巴西、格鲁吉亚、丹麦、英国甚至哥伦比亚来的各色人等。
你可能很难想象,过去一个月里俄军炮口下倒下的,不少已不是乌克兰年轻人,而是穿着各国军服的沉默身影。
就是在8月5日,俄罗斯官方确认又击毙了多名哥伦比亚、巴西以及意大利雇佣兵。
此刻世界地图正被一场战争不断打乱,远在拉美的家属在电视新闻前泪流满面,这些父母本以为送孩子远离了危险的生活,却没料到他们会在东欧的冷风里留下姓名。
数据是冰冷的——乌克兰每月新加入战斗的外国雇佣兵数量,已从战争初期的一两百人暴涨至现在的六百人。
粗略一算,外籍雇佣兵总数已然超过8000人,有观点说有40%都来自遥远的拉丁美洲。
那些没有未来的青年在贫困和动荡中做出了残酷的选择,换来的却是不确定的报酬和分不清敌友的弹雨。
战争的招募总是冷酷且饥渴,不挑出身,只要有胆量、有力气拿起枪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其实答案并不复杂。
乌克兰自己的年轻人早已耗尽,三年来的拉锯,强行征兵和抓壮丁成了日常景象。
在基辅市头顶上,随时都有征兵人员抓人“上车”,生怕一不留神就被送上前线。
而一些反对战争、甚至是愤怒的乌克兰人,开始在网络上公开征兵办的位置,希望借此阻止亲人被抓壮丁。
愈演愈烈的抗议,甚至引来了俄军无人机的打击——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书本和电视里能描述的内容。
可泽连斯基政府没得选择,兵不够,那就加大对外部雇佣兵的招募。
他们不仅发放奖金,还许诺日后“成为英雄”,打着正义、国家存亡的旗号,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来烤火。
老实说,这一幕和二十年前的阿富汗战争颇有几分相似。
那时美英支持的阿富汗政权,手下能用的兵也不多,于是全球各行业的雇佣兵被吸引过来,从保安到打手,“英雄”和“高薪”成了标配名片。
后来怎么了?
随着攻防失控,大量雇佣兵受伤、死亡,最终塔利班卷土重来,老美撤退时,曾经在阿富汗拼杀的外籍士兵也不得不各自散去。
回到乌克兰的当下,很多雇佣兵其实没弄明白,自己到底是为理想而战,还是单纯为了那点微薄的报酬。
实地的前线驻扎环境极其恶劣,6月天壕沟里蚊虫、泥泞,冬天雪飘,缺水断炊。
新来的外国人在战友们讥讽的小语言中,逐渐变得狂热或冷漠。
他们发着抖写信,试探性地问总部这次任务有什么特殊补贴,“下个月能休假吗?”
可实际上一旦被俄军反击包围,休假和补贴不过是镜花水月——比命还不值钱。
更隐秘的一面,其实与北约和西方国家的“暧昧表态”有关。
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嘴上说不会干涉,可背地里早就默许甚至支持部分现役军人或退役军人“以雇佣兵”的身份出现在乌克兰。
比如这次俄军打进红军城时,一下子俘虏了英国某上校、一位中校和一名据说来自军情六处的神秘顾问。
大家心里一清二楚,顾问们戴着技术教官的帽子,实际是北约的“影子战士”。
只是这种“只许州官放火”的操作,揭穿了以后还真令人脊背发凉。
战争的另一端,俄罗斯则直接撕掉了伪装,8月4日,刚刚宣布不再履行《中导条约》给自己制定的限制——今后将可以随时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。
这在冷战后都算罕见剧变,毕竟《中导条约》从1987年生效那天起,一度稳住了欧亚大陆的重大利益平衡。
可2019年美国说“俄违反协议”,一声令下先行退出,然后就和盟友一起在欧洲、亚太各地布局陆基导弹。
俄罗斯多年来表面说“只要你不部署,我也不会”,如今发现美国根本不管俄方感受,摆明了要进行地缘紧逼,那俄方的耐心自然耗尽——有怨有怒,干脆“我也不装了”。
这一步棋下得极其微妙又危险。
按照俄方推测,他们很可能将“榛树”高超音速导弹部署到加里宁格勒(波兰与立陶宛之间的俄罗斯飞地),以及白俄罗斯等直接与北约接壤的地带。
更大胆的计划,还可能把“榛树”导弹摆上楚科奇半岛或堪察加半岛——这地方一出手,覆盖面可波及半个北美。
普京在电视镜头前说,这导弹能10马赫飞行,西方没有现成拦截手段。
哪个西欧政要此刻不心惊肉跳?
北约副主席直接发出警告,让所有成员国“迎接后续措施”,白宫则一边放出狠话,一边还在琢磨是不是要进一步拱火。
美国国内的争斗也未休。
这不,特朗普为了显示对普京的强硬态度,竟然在俄罗斯家门口放了两艘核潜艇,还定个最后通牒,威胁普京8月8日前必须签署停火协议,否则美国要对俄罗斯征收100%关税。
可普京偏不吃这套,新冷战的气味瞬间弥漫全球。
美俄两个大国你来我往,谁都不先松口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冷战时美苏军备竞赛:一方加码,另一方加倍反击,最后全世界都被拉进了恐慌的游戏。
如今《中导条约》废止,规则全面失效,让人怀疑历史是否真的会简单地重演。
外界议论纷纷,有分析认为,俄乌冲突其实早已不仅仅是两国之争,而是大国博弈的试验场。
谁也不愿意再退让,因为一退可能就要丢掉地缘、军备或者大国地位。
有人打赌,下一步可能会看到乌克兰雇佣兵更多、战线更长;也有人担心局势失控,一次误判就可能让世界和平被彻底撕碎。
在这样的风云变幻里,很难说“正义”究竟站在哪一边。
有人为梦想死在异乡,有人为了面包拿起枪,有人在国家间隙嬉戏权谋。
每个人做出的选择,都小得像一粒尘埃,却被时代的风暴推着奔向未知的深渊。
这不是电影,也不是乌克兰、俄罗斯一家之事——它像阿富汗曾经那样,点燃过一次又一次世界的深夜。
谁会赢?
谁会输?
也许只有那些还在壕沟边上写信、怀念家乡的人,最能体会战争真实的温度。
西方主流观点已高度警惕,CNN协议称,“乌克兰或成特朗普的战争”,未来一周决定,美俄俄乌战场都将迎来关键时刻。
就像围观者一样,我常常在新闻里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或陌生的城市被点亮,又被炮火吞没,平民和士兵的命运只是国际政治下很小的话题,但其实每一次改变都关乎千家的生死。
银幕之外,这世道还是要靠无数平凡人自己咬碎牙,坚持、等待、祈祷。
一夜风云变幻,希望不是每一个孩子的梦都葬送在异国荒原。
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