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石牌保卫战:鲜血为长江铸就的“铁门槛”
“石牌不守,武汉不保,重庆危矣!”这一仗,关乎中国的生死命脉。可就在这生死门槛上,中国和日本两支军队的士兵却像打红了眼拼刺刀一样厮杀。日本人发动空袭、炮轰、水雷清场,势要攻下长江要塞石牌。而中国守军能否抵挡得住,谁也没有把握;更何况,内部还有分歧:有人说国民党的指挥官只会保命准备跑路,有人说海军扔下防线自己溜了。这仗,到底是谁在浴血死守?真英雄会是谁?那一天,是谁真正下定决心与阵地共存亡,谁又会在关键时刻抽身而去?答案似乎扑朔迷离。
时间回到1943年。此时的中国,正处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时刻。日本人攻陷宜昌后,步步紧逼。而石牌,成了守卫长江上游乃至重庆的咽喉。中国军队的主力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师死守石牌,不说别人,就拿天台观那场子仗来说吧。中国士兵居高临下,一阵突击就让日军伤亡三百多,还把敌人打回了山下。村里老人常说:“谁占了高地谁就能多活一会。”但优势总是拿不住。日军调动援军、空中低飞轰炸,一阵狂轰滥炸后,眼看守军被困死角、弹尽粮绝,整支队伍最终壮烈牺牲。老百姓一边揪心着前线,一边还爱八卦——“听说谁谁师长又准备跑路了,不知道是真是假。”不过,普通人心里更深的,其实是对结局的焦虑:“如果石牌丢了,我们家还能不能保住?”
随着一块一块阵地被攻破,战斗陷入到了静悄悄又紧绷的低谷。白天还能听到远处枪炮,到了夜里,却只剩下压抑的沉默。表面上,好像没那么激烈了;可实际上,每个人都知道,一场大决战就在眼前。不时爆出“海军没守住通道,让日军顺利上岸”的传闻,让后方民众埋怨不断,“国军这帮人就会打退堂鼓”,气得牙痒痒。坊间还流传,“胡琏准备了逃命的快艇,真要不行了就溜”。指责的、谴责的声音一波接一波,仿佛石牌会不会守得住,已经没人有信心。曾今的“英雄叙事”,逐渐被流言和无力感所吞没。
真正的反转发生在石牌的山顶。5月30日,胡琏师长集结残余官兵,亲自带队誓师,话说得斩钉截铁:“成仁确有决心,死守阵地!”还让大家写下遗书。山头空气像凝住一样,没人再抱侥幸。等到最后决战打响,子弹用光怎么办?刺刀、大刀、工兵铲,甚至石头都成了武器。山上,拼杀得那么近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——什么“逃生的船”?这阵地就成了每个人的生死归属。三个小时内,整片山岭静得连喘气都能听到。再没有什么冗长口号,也没人再讨论“谁会先跑”。唯一的主题,就是咬牙死守。等日军发现,冲上来要么死、要么同归于尽,他们终于支撑不住,开始撤退。原来,在命悬一线时,真正站出来的是那些已经准备“拼了命”的人。
日军终于退下去了,胜利的消息传来,石牌村终于松了口气。可是冷静下来,人们发现一个冰冷的事实:胜利换来的是一座堆满尸体的山头。阵地上的中国士兵,只剩下原先部队的一两成,其余全都倒在了乱石和血水当中。而远处的日军,也不是毫发无损,他们再不敢 “硬闯”长江上游。这一战,双方都到了崩溃边缘。可就在大家以为守稳了,新的挑战又冒了出来:后续粮食供应断档、伤员医疗跟不上、老百姓心中的恐惧也挥之不去。指挥部、家属、甚至普通士兵的心态,也开始摇摆:“我们真的能一直这样耗下去吗?”不同的阵营争吵得更加激烈,责任归咎变成喋喋不休的主旋律。大家突然发现,胜利并不等于安宁,更不代表伤痛会立刻消散。
如果不是亲眼看到,有人真以为“中国军队就能靠地形多兜几圈、守一座山、拼几次刺刀,就能战无不胜”呢。说到底,过度夸大某一支部队、某个将领的光环,不过是历史的滤镜。你说胡琏师长写了五封遗书、多么掏心?你能保证每一封都是真的遗书?你说“身先士卒”,可石牌白刃战的惨烈代价,伤亡一万对一千,这种十换一,用命换点子土地,真就值得全天下歌颂?更何况,调度失误、部队断粮、后路切断,这些责任难道不是同样值得反思?一仗下来,是“战无不胜”,还是“苦苦支撑”,“胜利”的定义怕是也该琢磨琢磨。也许明面上我们赢了石牌要塞,可输了几代人的青春和生命,这本账,真不是一两份蘸泪的战地家书、几个遗憾就能一笔带过。
难道只有“十换一”这种血战,才算英雄、才值得铭记吗?有人说石牌守住了就是中华民族的胜利,也有人觉得如此“高消耗换空间”只能拖延苦难。你觉得,是我们太愿意歌颂仅剩的胜利,还是历史本就只能用鲜血向前?写下你的观点,评论区等着你来说说看!
线上股票配资炒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